【前言】
山西省文水县城东的云周溪村,刘胡兰烈士墓前立着一尊汉白玉雕像。雕像昂首挺胸,目光坚定地望向远方,仿佛在守护着这片土地。
我走到纪念碑前的空地上,看到一块洁白的石头上刻着毛主席亲手写的八个大字:"活着伟大,死去光荣"。
除了为刘胡兰题词,毛泽东还为张自忠写下"尽忠报国",给张思德题写"为人民服务",为白求恩写下"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给雷锋题写"向雷锋同志学习"。毛主席一生题词无数,他的字迹遍布各地,从博物馆到学校,从广场到纪念馆,处处可见他的墨宝。
根据相关记载,毛主席曾为不少人亲笔题写过十多个字。不过,有个很出名的革命英雄,当地干部代表二十二万老百姓来请毛主席为他题词时,毛主席却意外地拒绝了。这背后到底有什么原因?
【舍身为国,临危受命杀出血路】
深受百姓爱戴,毕生致力于新中国建设的英雄战士,就是那位为炸毁敌军堡垒壮烈牺牲的董存瑞同志。
1948年5月25日一大早,董存瑞所在的部队向河北隆化县发起了总攻。虽然我军已经拿下了苔山山顶这个有利位置,但对面国民党军队装备精良,火力十分凶猛,战局一时之间还是难以扭转。
敌军依靠牢固的防御工事,与我方展开持久对抗,企图拖延时间等待增援。战斗从凌晨持续到天亮,又从天亮打到天黑,最终我方的进攻取得了显著进展。
然而,就在我军准备发起总攻的关键时刻,敌军在桥头堡位置突然部署了机枪,对我们展开了猛烈的火力压制。
炮火铺天盖地打来,这突如其来的猛烈攻势让解放军部队伤亡惨重,不得不暂停进攻计划,战士们迅速集结,紧急商议接下来的作战方案。
这座碉堡结实得很,尽管敌人人数不多,但火力凶猛,咱们的战士冲了几次都没成功。董存瑞见战友们纷纷倒下,心里急得不行,立刻向连长请求:“把炸药包给我,让我上!”
"这太危险了,不行!"没等连长开口,旁边经验丰富的老兵一把将他拽到身后。连长紧接着说道:"没错,之前几次爆破任务都是你去的,这次恐怕凶多吉少,总不能一直让你去冒险,要去也该我去!"
"连长,您可是咱们队伍的灵魂人物,要是您有个闪失,咱们可就没了主心骨!爆破这活儿我熟,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能为咱们的伟大事业出一份力,这是我的荣幸!"董存瑞没等连长把话说完,就急忙插话道。
见连长还在迟疑,董存瑞上前一步,坚定地说:“连长,这次任务就交给我吧!”
面对这个热血沸腾的小战士,老连长和指导员心里很不是滋味,可瞧着他那股子报效祖国的劲儿,又不忍心打击他的积极性。经过一番商量,他们最终还是答应了董存瑞的请求。
董存瑞背着重达几斤的炸药,顶着密集的子弹冲向敌军碉堡。眼看找不到合适的地方安放炸药,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他毅然用身体支撑起炸药包,为战友们开辟了一条前进的道路!
一声巨响过后,十九岁的董存瑞英勇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董存瑞年纪不大,但战功赫赫。他11岁就投身革命,加入了儿童团,还当上了儿童团长。
董存瑞表现突出,得到了组织的重点培养。他刚满十六岁,就光荣地加入了八路军,成为一名年轻的革命战士。
董存瑞跟着部队到处打仗,面对装备先进的日本鬼子,他从来没怕过,总是冲在最前面。虽然部队里经常缺吃少穿,但他从不抱怨。衣服破了就补,补了又破,满是补丁,他却毫不在意,还常常鼓励身边的战友们。
眼下敌人就在眼前,作为中国的热血男儿,我们岂能容忍侵略者在我们的国土上肆意妄为?就算拼上性命,也要和他们血战到底!
董存瑞英勇炸毁碉堡的事迹迅速传遍各地,无数人听闻他的壮举后潸然泪下。当时担任华北军区司令的聂荣臻深受触动,特意为他写下"舍己为国,人之楷模"的赞誉之词。
1954年,河北省隆化县的乡亲们为了永远记住董存瑞这位为革命献出生命的英雄,在县城西北的苔山脚下建起了一座烈士陵园,以此表达对他的敬仰与怀念。
【题词人选,人民领袖最为合适】
1956年冬天,河北省的领导们向民政部打了个报告:他们打算在隆化县给英雄董存瑞建个纪念园,还要立个碑,希望上面能同意这个计划。
没过多久,民政部就批准了这个申请。
这一天,从县里的领导到隆化县的普通百姓,大家都热情高涨地参与到了筹备活动中。
既然决定要建纪念碑,那就少不了在上面刻字。那么,这个刻字的工作,让谁来负责最恰当?
面对这个话题,干部们展开了热烈讨论。"董存瑞同志为了解放事业献出了生命,他的牺牲给老百姓带来了希望,他是真正的英雄!毛主席是我们人民敬爱的伟大领袖,他的书法水平很高,要是能请他为革命烈士题字,那真是再好不过了!"
话音刚落,会场里立刻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大家都觉得毛主席是最合适的人选,没有之一!
【几赴北京,多次询问仍无结果】
乡亲们一听说要请毛主席给董存瑞烈士写题词,都争先恐后跑到县里,在请愿信上按下了红手印。那封沉甸甸的信里,装着全县二十二万老百姓的殷切期盼!
当时在隆化县民政部门工作的冀兴坡,带着全县22万老百姓的心愿,一个人踏上了去北京的路。
县里的领导们原以为给董存瑞这样的英雄人物请毛主席题词会很简单,但没想到冀兴坡同志到北京说明情况后,中南海那边并没有马上着手办理这件事。
得知冀兴坡的来意后,内务部安排邹司长负责处理此事。邹司长,这封信凝聚了我们全县二十二万人民的心声,大家热切期盼毛主席能为我们的英雄董存瑞题词。
"冀主任,您反映的情况我都清楚了,别着急,我马上着手处理,您先回去等通知吧!"看着一脸焦急的冀兴坡,邹司长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安慰道。
邹司长诚恳地承诺后,冀兴坡放心地回到住处,期待好消息的到来。在邹司长看来,这件事本来应该很快就能解决,可没想到几天过去了,上面还是没有给出明确的决定!
实在没办法,邹司长只好跑到冀兴坡住的宾馆,对他说:“老冀,这事儿领导们还没拍板,看样子一时半会儿也讨论不出个结果,要不你先回县里等通知吧!”
冀兴坡一脸无奈地说:“领导们天天忙着处理国家事务,确实抽不出时间!”等邹司长走后,他立刻给县里打电话:“这件事上头还在研究,估计短时间内不会有结果!”
“兴坡同志,来趟北京挺折腾的,眼下林园扩建项目还没开工,一时半会儿也完不了工,要不你再在北京多待些日子?”县里这样答复。
“放心吧,等结果一出来,我立马回县城,第一时间通知大家!”
冀兴坡在宾馆里焦急地等了十多天,实在按捺不住,便再次来到内务部询问进展。邹司长见到他,连忙出来迎接,边走边说:“兴坡同志,领导们已经了解情况了,目前正在处理题词的事,你再耐心等等吧!”
听完这个消息,冀兴坡心里本应高兴,便多在北京待了几天。但等了许久,事情依然没有进展。与此同时,陵园的建设已经在老家开始了。没办法,冀兴坡只好带着失落的心情返回了县城。
三个月过去,陵园的建设工作已经全部完成,可是墓碑上的题词却迟迟没有定下来。
县委的领导们为此急得团团转,只好派冀兴坡带着几个人去北京打听情况,可最后还是没得到任何消息。
尽管接连遭遇挫折,但全县二十二万人民心中的希望依然熊熊燃烧!
1957年6月,冀兴坡他们第五次去内务部时,邹司长和以往大不一样,脸上挂着笑容。他跟冀兴坡他们握了握手,兴奋地说:“兴坡同志,这件事总算有结果了,你们受累了!”随后,他郑重地把一张十六开大小的题词递给了冀兴坡。
冀兴坡盯着那幅题词,眼眶一下子湿润了,声音有些哽咽:“终于盼到这一天了!”旁边几位同事赶忙上前帮忙,小心翼翼地把卷轴展开。八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映入眼帘——“舍身为国,永垂不朽”,可当他们的目光移到落款处——“朱德,一九五七年五月廿九日”时,大家的表情立刻变得凝重起来。
【朱德题词,主席远见令人钦佩】
尽管朱德总司令的题词也很有分量,但最初全县人民是希望毛主席题词的,现在怎么变成朱老总题词了?
冀兴坡一脸困惑,扭头问旁边的邹司长:“前几天毛主席不是给刘胡兰题词了吗?怎么这次董存瑞烈士的题词,反而不是毛主席写的?”
邹司长听完,笑着说:“毛主席来之前就跟我说过这事了!”
接着,他把和冀兴坡一起来的那几个人叫到一块,说道:“主席讲过,刘胡兰是老百姓,董存瑞是当兵的,所以给董存瑞烈士题字,当然还是朱总司令更合适!”
大家这才明白,主席不替董存瑞题词,既是为了敬重朱总司令,也是从整体利益出发的周全考量。
1957年10月18日,董存瑞烈士纪念碑正式落成,在十多米高的碑体正面,赫然镌刻着朱总司令亲笔题写的"舍身为国,永垂不朽"八个大字。
毛主席始终铭记着董存瑞为革命献身的壮举,他打心底里敬佩这位英雄,更对他那种勇往直前的精神深感钦佩!
1950年9月末,毛主席亲自出席了全国战斗英雄和劳动模范的表彰大会。在会上,毛主席还特别提议,应该追认董存瑞为全国战斗英雄。
1951年10月1日国庆那天,毛主席特意请来了董存瑞的父亲董全忠参加国庆观礼活动。老人到北京后,毛主席亲自接待了他,还陪他一起观看了国庆庆典。
在主席的陪同下,董全忠替儿子董存瑞亲眼看到了新中国带来的光明前景,亲身感受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幸福生活!
【结语】
毛主席为人谦逊平和,待人宽厚仁慈,做事讲究分寸和原则。他始终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心里时刻装着老百姓,处处为国家着想。
董存瑞作为一名战士,在解放战争中献出了生命,为革命立下了汗马功劳!要表彰这位英勇的解放军战士,最合适的人选非朱德总司令莫属!
朱老总亲笔写下“舍身为国,永垂不朽”这八个字,正是对英雄董存瑞短暂而光辉一生的最好概括和最高敬意。虽然董存瑞已经离开我们很久了,但他所做的一切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成为不朽的传奇!
Powered by 威尼斯城真人娱乐平台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